恩師改變生命 姜玉慧將「資助兒童」寫進遺囑傳承愛 感謝資助人減輕家中負擔

【記者夏維鴻/台北報導】

「我真的、真的很開心!每次只要看到他的照片,就會希望能夠跟他見面。今天實現了我的一個人生願望!」

資助人姜玉慧參與台灣世界展望會舉辦的「史瓦帝尼關懷行之旅」,與資助5年的恩寇森雷(Nkosenhle)相見歡,和孩子並肩坐在一張椅子上畫畫,感動地說:「他一直對我笑、一直說謝謝,他給我的笑容是最大的回饋。」

參與「兒童資助計畫」27年的姜玉慧表示:「雖然我們沒有血緣關係,而且相隔遙遠,但他就像是我生命中無法切割的一個部分。」而她在參訪台灣資助的恩尚巴馬(Mtsambama)計畫區過程中,也不吝與學生、家長互動,熱情地分享笑容與關懷。

儘管在單親家庭長大,父親忙碌於工作,嚴肅又不善言辭,姜玉慧在成長過程中學會釋懷,留下的只有感謝,對她來說,父親的愛從未缺席,「我運氣不錯,有個好爸爸,辛苦地養育我們兄妹、很有責任感、給了我很足夠的愛——從小他就告訴我,以後我們有機會也可以幫助別人——我一直對這句話印象深刻。」

姜玉慧:良師改變一生,點燃熱情傳承愛心

而姜玉慧生命真正的轉捩點,是在國中遇到一名好老師,徹底改變了她。

「其實我小時候比較安靜內向,我覺得自己長得很醜,而且又沒有很優秀,」姜玉慧回憶,「我那時候覺得,自己可能這輩子就是這樣而已了……沒想到國中遇到我們班導師,她給了我很多自信。」

這位老師也許是注意到姜玉慧的狀況,主動賦予她更多責任及工作,「我因此認識很多老師、同學、學長姐,也建立起自信。那時候就覺得,可以幫忙別人真好!」姜玉慧笑著回憶,「沒有那位老師的話,可能我現在的個性不會是這樣。」

父親的愛與教誨埋下一顆助人的種子,國中的經歷讓姜玉慧感受到助人的美好,也親身體會到「快樂」和「自信」對孩子的影響;經濟自立後開始參與「兒童資助計畫」以及展望會的各種志工服務,甚至計畫將捐款項目寫進遺囑裡,希望能延續愛心:「其實過程中有時候會覺得自己的力量很微薄,但是一點點心意可以帶來一點點改變,這對我來說就夠了。」

卓菱郁:在非洲看見童年生活,感謝「資助計畫」減輕家中負擔

與丈夫加入「兒童資助計畫」達13年的卓菱郁,如今在非洲莫三比克、尚比亞兩國都有資助童,這次兩人一同來到史瓦帝尼,希望深入了解展望會的服務工作,儘管不是自己資助童生長的國家,他們仍對當地景況感同身受,直言像極了小時候的生活。

「最震撼的是參訪家戶,當時已經有點晚了,但他們領物資、取水都要走很久,且沒有燈光、生火煮食,衛生狀況也令人擔心。」種種情景讓身為泰雅族的卓菱郁和丈夫林光榮回想起1970年代的台灣原民生活,感慨萬千,「我以前是奶奶帶大的,那時候也是這樣生火;我們小時候也是這樣走路上學,很類似計畫區裡顛簸的山路。」

卓菱郁的父親在她國中時驟逝,家中頓失經濟支柱。「以前從不需要為生活擔心,直到爸爸過世。」她分享,起初家中還有餘力支持她學習鋼琴,曾夢想成為鋼琴老師,「爸爸走了之後就沒辦法繼續了,因為只有媽媽一個人在工作,我就想說,不然去讀護校。」

父親過世後,家中最小的弟弟加入展望會「兒童資助計畫」,家中經濟因而減輕不小負擔,「那時候弟弟也是會拍照,寫信給資助人。」卓菱郁笑著分享,「就和現在一樣,對吧?」

從受助者成長為助人者,心中滿滿感恩

護校畢業後,卓菱郁順利進入醫院工作,感念展望會對家裡和部落的幫助,開始成為資助人,隨後也邀請丈夫加入;儘管曾因家中經濟狀況而暫停資助,但當經濟穩定後,一家人—包含兩個女兒—又隨即重回資助人行列。

「爸爸驟逝後,我們家受到很多人的幫助,包括部落的家族長輩、展望會;再加上信仰的力量,讓我覺得能力所及就要去幫助有需要的人。」如今,從受助家戶轉變為資助人,卓菱郁對於經歷過的一切只有滿滿感恩,「雖然讀護校不是原本的規劃,但我也因此得到一份可以溫飽的專業;現在藉由護理師這份工作,有能力幫助病患、幫助部落的人,很滿足也很感恩。」

對卓菱郁來說,「兒童資助計畫」給了有需要的人一個希望,她也以自身經歷鼓勵正受到資助的孩子們:「一份外界支持讓大家有機會求學,未來如果有機會,也可以藉著學到的知識去幫助有需要的人。」

台灣世界展望會透過匯集資助人每個月700元的資助款項,投入資助童所居住的社區發展,平均資助1名孩子,會有4名兒童因而受益。邀請更多人一起加入資助兒童的行列,支撐脆弱兒童穩定生活、接受教育,更成為社區發展、轉變的無限希望。

  • 更多了解「兒童資助計畫」,請至台灣世界展望會網站worldvision.org.tw/sponsorships
  • 郵政劃撥帳號:01022760,戶名:台灣世界展望會,請註明:「資助兒童」,或利用台灣世界展望會網站線上捐款
  • 相關資訊請洽服務專線:02-8195-3005,或洽詢電子信箱:[email protected]
臉書留言回應